深圳打造 “种业硅谷”见雏形

 
商业化育种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下一步将攻关重点,促进产业集聚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培育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观察种子发芽情况。 鲁力 
  
深圳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陆续引进和培育了10个国内外一流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鲁力 
  
作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建制的城市,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土地中,农业用地仅10万亩。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深圳如何发展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成为深圳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2009年起,深圳开始规划建设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整合多年积累但分散、弱小的育种资源,陆续引进和培育十个国内外一流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几年过去,深圳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策划统筹:刘丽马芳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马芳 柳艳 实习生 刘念
“深圳土地资源有限,有一定的种业基础,2009年开始,我们更加意识到做农业肯定不能做传统农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亮点。”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现代农业处处长郑璇告诉记者,2009年深圳率先出台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及配套政策,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种种因素让深圳在农业方面确定了以种业为突破点,并开始了寻找团队的过程。
“我们去年做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第二种子大国,但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薄弱,世界排名前20家跨国种业公司拥有世界90%的育种技术和75%的种子贸易。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种业的话,我们的农业就会越来越被动。”郑璇说,深圳种业发展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定位,希望掌握重要作物的生物育种技术。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世界种业不仅呈现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高新科技和人才也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业公司均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短时间内,深圳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十个国内外一流的团队。据郑璇介绍,对于引进的团队,深圳为他们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至今已落实了1.2万亩农业用地给农业高科技团队、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业高科技实验。未来,这些单位将把研发和科研总部设立在深圳,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广阔的内地去。在资金方面,深圳每年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5亿元资金中,有50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农业生物产业推广扶持计划,此外,引进的团队包括研发实验室得到了很多资金支持,如邓兴旺团队被评为“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从广东省和深圳市各获得了2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之大是其它城市没有的。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发展生物育种不仅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从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现代农业处调研员张万巧告诉记者,深圳原本就有种业基础,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农业转型发展,因土地资源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深圳,农产品物流业加上异地生产基地建设满足了九成以上市民消费需求,这也让深圳有条件腾出手来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2009年起,深圳开始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当时,深圳仅有农科集团等少数几个单位在开展传统育种研究,刚引进的几个单位也还在摸索中,原有的种子公司主营销售并不具备育种能力,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深圳生物育种产业起步较迟,唯一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深圳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也于2002年改制为企业集团,原有的国有种子公司也已改制,因此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商业化育种的模式,反而拥有了后发优势。
2010年底,科技部批复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共建深圳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框架协议。依托陆续引进的优秀团队,深圳生物育种产业有了一个高起点。去年5月,广东省农业厅与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签署协议,以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共同打造“广东现代种业硅谷”。
郑璇告诉记者,深圳引进的一流团队各有优势,落实了资金和土地后,下一步要研究如何联合,形成产业集聚,每年确定一些攻关重点,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在深圳落户的创新团队形成生物育种的合力。
据了解,深圳还将针对“个别种业企业领先,多数企业小而散”的局面,重点扶持一批有优势和成长势头好的企业,打造种业集团。
破格引进杰出人才
攻克杂交小麦难题
1
故事
破格引进杰出人才
攻克杂交小麦难题
在深圳“育种圈”内,流传着不少关于破格引进人才、政府官员大力招才引智引项目的故事,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公司冯树英杂交小麦育种团队就是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角。
冯树英团队是深圳市近年培育引进的十个团队之一。2012年初,山西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创始人冯树英被破格评为第五名深圳市杰出人才,之前的四位全部是院士,只有他是一名普通研究员。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雅生告诉记者,1954年出生的冯树英从上世纪70年代自费开始杂交小麦育种实验,经过16年努力发现了近缘杂交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只有远缘杂交才能产生不育株的观点束缚。
创世纪公司从2004年就开始与研究遇到困难的冯树英接触,从2009年起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支持冯树英的研究。杨雅生坦言,当时投入一两千万元支持这项研究其实有一定风险,但如果能破解杂交小麦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就是为人类作贡献,即使失败了也是贡献。
双方的合作陆续结出硕果。20107月,《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1111日,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今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专程来到田间考察冯树英团队培育的杂交小麦生长情况,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的恢复度稳定,麦穗大,麦粒明显比父本多,杂交优势明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专家庄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范云六等表示,F型杂交小麦技术有希望实现产业化。
据创世纪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种杂交小麦技术未来两三年内有望实现产业化,保守估计每亩可增产10%以上,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成立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公司最初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主业,其转基因技术占领了我国90%以上的棉花种子经营市场,后在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布局,已在抗虫棉花、超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领域拥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并在国内外成功产业化。
十多年前就曾与美国种业巨头有过谈判经历的杨雅生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就没有话语权,拥有过硬的技术就有底气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谈判。创世纪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生物育种的航母,打造国内民族种业的领军企业,希望能在小麦、水稻、棉花、玉米、油菜五大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做到全国前三名,并与国际种业巨头一争高下。
故事
2
白手起家来深创业
建起分子设计育种平台
除了冯树英团队,深圳还培育引进了深圳市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邓兴旺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中国农科院黎志康绿色超级稻创新团队、创世纪转基因技术公司杨雅生团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创新团队、深圳市农科集团范云六院士航天工程育种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张建华教授蔬菜育种创新团队等。
“我刚开始觉得深圳没有农业,在深圳做分子育种不可能。”邓兴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国际知名生物育种专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他带领的团队2011年入选“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
他告诉记者,2009年来深圳考察,刚好是深圳市规划要保证4万亩基本农田、每一块地支持一个农业科技企业的起步阶段。“有关领导跟我表达了深圳要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想法和相关扶植政策,让我觉得在深圳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会有所作为。我们最终选择在光明干起来,是想把在北京完成的技术攻关在深圳应用上。”
杂交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被认为是现代农业的三大育种技术。邓兴旺告诉记者,分子育种和传统育种的不同在于,传统育种是根据经验判断,育种高手就像艺术家作画一样完成作品,其具体操作过程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采用分子手段育种,可以根据想达成的诸如更好吃、更抗旱等特点设计出后在田间培育出来。他指出,分子育种模式将变成一种不依赖于特定个人的,以科学和知识为依据而设计,具有按部就班的可持续性,“如果完全凭经验,就像毕加索一旦去世了就再也没有毕加索一样。”
近几年来,邓兴旺团队在资金、土地上获得了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深圳给邓兴旺创新团队在光明划拨的实验田有2000亩左右。在资金支持上,从中央到广东省、深圳市获得的支持资金累计接近1亿元。其中,广东省和深圳市给予的创业资金支持加起来有4000万,深圳市每年还通过其他渠道以百万元为单位提供支持。
“我们来深创业没有从外面带一分钱过来,在省政府、市政府支持下,现在我们在深圳的团队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人,其中有不少博士硕士。”邓兴旺告诉记者,做技术第一是要有能人,然后是有钱做事,开始主要是要积累维护很强的技术团队。
该团队已完成的核心技术及成果包括新一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优良性状作物新品系,全基因组分子辅助育种平台,重要农业性状基因的挖掘和使用,典型药用价值植物的重要性状及品质改良等。近三年来,该团队已申请核心发明专利22项,已有4项获得授权,相关配套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6项,已有20项获得授权。该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属世界领先,目前已成功开发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被袁隆平称为“3G”杂交水稻技术。
据邓兴旺介绍,现在分子育种主要是以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和油菜为研究目标,其团队的分子育种平台在水稻、玉米上都已完成研发,由于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学家完成并发表了小麦AD基因组图谱绘制,小麦分子育种平台的研发完成也指日可待。此外,其团队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在重要农业性状基因的挖掘和使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故事
3
全球第一基因组测序平台
助力育种产业
邓兴旺提到的“由于中国科学家完成并发表了小麦AD基因组图谱绘制,所以小麦分子育种指日可待”,这个图谱绘制中就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工作。
2007年从北京迁至深圳的华大基因已经建立起了全球第一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平台。2009年,农业成为华大基因在健康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产业化方向。华大农业平台定位为一个全球性的技术支撑平台,推动农业相关物种的改良和新的生物经济的发展。华大农业已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如与盖茨基金会目前主要在粮食作物上展开合作。
华大基因副院长、农业与循环经济事业部负责人张耕耘博士告诉记者,自2009年华大农业平台成立以来,华大在国际一流期刊《自然》、《科学》杂志上累计发表农业相关论文28篇,门类涉及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禽畜类动物、水产等。华大基因牵头完成的跟农业相关的物种测序占全球完成量的75%以上,华大基因的农业相关物种基因组测序数据量占全球相关数据量的70%以上。
这些数字对育种产业意味着什么?据张耕耘介绍,有了这些基因组数据,了解了控制物种重要性状的相关基因,传统育种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效率可以上百倍地提高,时间可以缩短一半甚至更多,分子设计育种在实际操作上也更加可行。
“在即将来临的新一轮农业生物经济大发展中,中国将做出巨大贡献。”张耕耘说,上述数据和研究成果将推动农业基础科研和新品种研发、物种改良的快速发展,尽管一些新品种目前还没到百姓的餐桌上,但其重要性毫无疑问,它是新一轮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平台。
据悉,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2011年共同创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现已完成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正进行更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搭建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的数据库,预计这些数据会很快公开给其它育种家或水稻研究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