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是当前新疆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一般病田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制约着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从轮作和栽培管理方法中介绍如何防治或减轻枯、黄萎病的危害。

经试验证明,现最有效的降低棉田枯、黄萎病的危害的方法是稻棉轮作。通过田间农一师的稻棉轮作试验调查表明,稻棉轮作23年后,第一年种植棉花,棉田由轮作前枯、黄萎病发病率>80%下降至5.1%,第二年棉田内枯、黄萎病发病率为11.3%,第三年棉田内枯、黄萎病发病率27.4%

稻棉轮作对重病田产量的提升效果相当明显。稻棉轮作后棉田产量较轮作前增产幅度在14.2%54.2%。稻棉轮作还具有平整土地、洗盐压碱、减少失产面积、防治棉田宿根性杂草、减轻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等优点。但稻棉轮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稻棉轮作条田棉花苗期长势偏旺,倘若中后期水肥调节不当,易造成后期贪青晚熟。同时,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易造成用水高峰期,用水协调矛盾。水稻种植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较高。高差过大或平整度较差的条田,由于改建费用较高而不易实行稻棉轮作。易使地下水位增高。种植水稻面积增加必然导致一定区域内灌溉量大幅度增加,如灌排系统不配套,易造成地下水位升高。这些均制约着稻棉轮作面积的扩大。

在栽培管理中也可通过农作措施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病。农业措施防治病害的实质是在充分利用棉花本身的抗逆能力与耐害补偿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自然因素的调控作用,采用经济、有效、简易的手段和措施,加强调控组合,促使棉田生态系统有利于棉花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与为害。其核心是创造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利用促早熟措施,促使棉花在枯、黄萎病发生高峰期前集中成铃。其主要措施有:

1、重施基肥,促早发。春耕时投入90%的基肥。推后追肥时间,头水时不追肥,二水时将剩余肥料施入。防止水肥碰头,形成养分供应不协调。

2、推迟灌头水时间,利用水分胁迫,促使棉花早成铃。

3、重施PK,增加棉株抗病性。

4、晚打顶,保持棉株生长势。由于枯、黄萎病影响,棉株下部叶片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推迟打顶时间,可充分利用上部叶补偿。

5、改建、铣平、铲高包,垫低洼,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灌溉质量,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环境。滴灌较沟灌发病程度轻、发病时间晚。细流沟灌较大水漫灌发病程度轻、发病时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