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良种繁育的几项关键技术

 

河北生产中心  张灿


一、监督播种,严防其他种子混播
这是棉花良种繁育的第一道关口,是实现保证种子纯度的基础
环节。大面积繁种采用机播的地方往往存在播种机拉出来就用、播好张家播李家的误区,其结果是造成人为混杂,无形中加大去杂难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三清机播种,即播种前清机检查、换品种清机检查、换地块清机检查。
.适期早播,田间隔离
现在审定的棉花常规种多属中晚熟品种,在部分高肥水特别是后期施肥量大的田块有贪青迟熟现象,造成霜后花比例加大、影响产量和种子质量。所以,棉花良种繁育一定要适期早播,充分利用有效积温,实现早出苗、早现蕾、早开花、早吐絮,整个生育过程向前推移。实际应用上可以比大田生产提前五至七天。在年降雨量500-800mm、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光照时数2500-2800小时的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年份视天气状况于4月中旬使用地膜覆盖播种。
繁种田要求集中连片,繁种区内不种植高杆作物和其它棉花,不同品种繁种田块或繁种田与其它商品棉田块应有5米以上或有明显田埂路段界限。
.控制密度
良种繁育首先关注的是种子内在质量。如果密度过大,势必造成田间荫蔽、通风不畅,烂铃僵瓣增加、成熟度下降、变色子比例提高。据调查,在黄河流域棉区凡是亩密度超过4000株的田块产量均处于中低产的水平且种子质量明显下降,田间管理不便、投入加大。按照实践上反馈的结果,在黄河流域棉区,良种繁育最适宜的密度为3000/亩。按照此密度,正常年份完全可以实现亩成铃5.0—5.5万个,亩产籽棉250公斤左右。
.勤化控防止旺长
良种繁育田块化学调控要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中等肥力的棉田,从苗期开始,就要用缩节胺适当控制,培养壮苗早发,防止形成大高腿;蕾期亩用晶体缩节胺1-1.5克;初花期亩用晶体缩节胺2-3克;打顶后7-10天,亩用晶体缩节胺3-4克。具体适用情况要根据看天、看地、看棉花长势的原则来喷施。
总之,在化控的次数和缩节胺用量上要区别大田生产,适当侧重,减少后期无效花蕾,防止形成高、大、空的不利态势。
.在肥料运筹上要掌握中氮、轻磷、高钾的原则,适量施用硼肥
为防止后期早衰、提高种子饱满度,基肥,一般施有机肥做底肥,施入有机肥23方,尿素15㎏,过磷酸钙50㎏,硫酸钾20㎏,硼砂2公斤,硫酸锌0.5公斤。追肥,重施花铃肥,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根据棉花长势情况,于7月底—8月初亩施尿素10公斤。进入花铃期,每隔一周叶面喷肥一次、连续三至五次;以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和2-3%的尿素混合液为宜。
特别是硼肥,对降低脱落率、增加单株成铃、保证种子质量效果明显,所有繁种田块都要增施硼肥。
.及早打顶,控制后期徒长
繁种田相比大田生产应尽早打顶,严防中后期枝繁叶茂、产生徒长;特别是打顶滞后,易行成大量无效果枝、田间光照不足,烂铃、僵瓣增加,棉花品质、种子质量下降。 打顶要及时果断,这是繁种田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适期早打顶、打小顶,一般掌握在715号开始、720日前打顶结束。
七、严格去杂
去除杂株和异型株是棉花良种繁育的一项核心工作。一般通过
国审、省审的常规棉花新品种,遗传性状都趋于稳定,大田整齐度较好;但受到棉花本身常异花授粉特性的影响,加上繁种隔离、机械和人为混杂等原因,繁种田往往出现一定比例的杂株、异型株,一旦通过扩繁混入种子中带到生产上去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去杂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育种家、繁种单位技术人员田间会商,共同确定杂株、异型株的标准和比例,为大田去杂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把握去杂时间。几年的实践证明,进入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去杂的最佳时间。这个阶段棉花的株型、铃型、叶型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很容易辨别杂株和异型株。过早,棉花中上部未成桃;过晚,中下部开始吐絮不利去杂。
三是注意去杂办法。去杂过程中部分品种因杂株比例偏高,拔出后多为就地存放行间;棉农因关心大量的成铃也无意取出田外。其结果为:拔掉杂株上的大桃在行间自然吐絮,在采摘棉花的同时棉农也随之一起收花混合。最好的去杂办法是:在统一去杂标准的基础上,在繁种方的配合下逐块逐行逐棵对照标准确认杂株和异型株,特别要纠正的做法是安排专人随即把拔掉的杂株带出田外运输到指定地点腐烂处理或由专人按照商品花单独收获。
四是稳定去杂人员队伍,不要随意调整、更换,以免影响去杂质量和速度。